主題 Topic : 功成不必我在

2013.11.07 04:38 黎宇文

2011.01.14 03:55:31 (原始發表日期)

記者問我們如此經營困難之下是怎樣堅持下去?

在此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2008年我們也是在葵青劇院演出了《蝶影紅梨記》及《三界‧人鬼神》(三度公演)。那一次有為數不少的外國觀眾購票入場,都是三五成群或是十多人一起觀看的,他們都是表演藝術的行家。我們演出的日子同期正值是香港藝術節,他們大部份都是來港演出的表演團體成員,既有來自話劇團,也有來自舞蹈團的。

在最後一場演出《三界‧人鬼神》完畢,我走到大堂,看見四位剛看畢演出的外國觀眾,便上前跟他們傾談。他們是因為藝術節而來港的藝團成員,在空餘時間想找一些中國傳統表演藝術觀看,加上我們的演出有英文字幕,所以便選擇了我們的節目。他們對於我們的演員能唱能跳能打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是男女主角:洪海及鄭詠梅在三折戲中佔的戲份都很重,三折戲的感情表現都不一樣 。整個舞台效果運用都恰到好處,他們都認為是一個高水平的演出,非常欣賞。 我問他們來自那一個表演團體,他們向我身旁的廣告板一指,然後問我們會不會到外國的藝術節表演,他們覺得一定會大受歡迎。

廣告板上的是被《時代》雜誌譽為「美國三大劇團之一」的美國話劇團,首度訪港演繹2007年普立茲戲劇獎提名作品《奧菲爾X》,是一齣需要又唱又演的搖滾劇場,跟我傾談的就是廣告板上的幾位主角。那一刻我眼眶一熱,感動非常。我相信如果我們的演出不濟,他們這些首屈一指的藝術家是不會浪費兩個半小時在一個不熟悉的藝術表演的,肯定半場未夠就溜走了。我相信他們的稱讚不是客套話,是真心欣賞。中國人實在太少鼓勵,太少嘉許。做得不好應該批評指導,做得好也好應該說出來,給我們少許掌聲,好讓我們有動力堅持下去。

「傳統」是經過不斷嘗試創新變革後所留下來的精髓,沒有向前、沒有實驗便不會產生「傳統」。二十年代的大靠跟現在有非常大的分別,小提琴、色士風、低音提琴不是粵劇傳統樂器,但現在巳成為樂隊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唐滌生後期為仙鳳鳴所寫的作品在曲詞方面作了多方面嘗試,初推出時亦不為觀眾接受,但之後証明是經典作品及日後幾十年撐起了香港粵劇半邊天的劇目。「桃花源」所尋找的,是現代社會及現時劇院式舞台對於粵劇發展的可能性。由劇本、製作模式、程式運用都需要有新的探索。尋路是艱難的,是容易令人放棄的,正因如此,是需要勇氣堅持的。

借華叔司徒華生前《欄干拍遍》前言的一句話自勉:功成不必我在,成功其中有我。

給蔚晞女兒:《拜將臺》的首演,2011年1月15日是你的一歲生日,爸爸當天不能在你身邊。希望你長大後回望這一班傻傻的叔叔姨姨哥哥姐姐所幹的事情,希望你會以爸爸為榮!

黎宇文《拜將臺》監製

回應主題 Reply to Topic : 功成不必我在
* 必須填寫 This part must be filled in.
只供桃花源使用 For Utopia's use only.